今天是:   团徽 团旗 团歌 团章 ·设为首页  ·加为收藏 
首 页 领导讲话 工作动态 基层团讯 图片新闻 青春风采 学习园地 文件档案 信息公开
学习园地
 
 团务知识
 调研文章
 
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:首 页 → 学习园地  
 
宜春百岁老兵陈训杨,永不褪色的英雄本色
点击次数:15504   发布日期:2019/12/3
     10月30日2019年十月中国好人榜在好人之城宜春发布,入榜的98人里就有一位来自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百岁老兵,他叫陈训杨。


    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局成立之前,陈训杨并不为人所熟知,甚至他的亲孙子陈传球都不曾知晓老人的事迹。他深藏功与名,直到退役军人统计时,才发现了他的丰功伟绩——他先后参加过渡江战役、西南战役、抗美援朝等重大战役,在“渡江战役”“解放江山”等战斗中,荣立一等战功二次,三等战功一次,先后被评为“水上英雄”“行军模范”。


六渡长江

    陈训杨精神矍铄,操着重重的家乡口音,辨别起来虽有些费力,却能感受到百岁老兵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。
    故事要从1949年渡江战役说起,当时,中国人民解放军46师138团是猛虎团,抵达安庆江山后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。突击队的任务是率先渡江抢占渡口,为大军开路。参加突击队,必须是党员,而且要是南方人、懂水性。当时,陈训杨还不是党员,可他管不上那么多,义无反顾地报名。终于,经过短时间的集训,他接下了舵手的任务。


    那年的4月21日凌晨,长江江面上,138团渡江突击队,300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划向长江南岸。敌人的炮火袭来,火光冲天,落在水面上,又暗了下来。不断有炮火击中了身边的木船,队友们顾不上害怕,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——划向南岸。
    渡船紧缺的突击队,只能靠舵手往返两岸一批批运送战士。不怕死的陈训杨穿梭在炮火间,往返长江两岸达六次。最后一次,他掌舵的小渡船被炮火炸碎。所幸,陈训杨抓住了一块浮木,不知过了多久,才漂上了岸。
    300人左右的突击队,真正上岸的,只有57人。全身被浸透的50余位突击队员又冷又饿。有些战士吃不消,晕倒在岸边,再没有爬起来。有些战士实在受不了,就地烤火。而陈训杨没有停歇,一直扛着机枪往前冲,直到成功攻下敌人阵地。哪想到,等他们夺取胜利以后,清点人数,发现真正活下来的只有13个人。在这场殊死的战斗中,陈训杨荣获一等功,还被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授予“水上英雄”的称号。

七兄弟只剩一人

    1920年6月(后因简历笔误成1924年),陈训杨在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出生,家中有兄弟七人。时局动荡,6位哥哥或是参军抗日,或是被国民党抓壮丁,都是一去不返。
    1948年,陈训杨被国民党抓壮丁到部队,后来陈训杨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编入第四野战军16军46师138团。刚进入部队时,连长、指导员了解战士情况,得知他家兄弟6人牺牲于战争,非常同情,连同陈训杨去世的父母,现场书写了8个灵牌,全连一同为他祭奠。尽管年岁已高,有些事已经记不得了,但对这个细节,陈训杨记忆犹新。
    陈训杨说:“当时连长、指导员,带着100多个人,端着灵牌。指导员端了四个,连长也端了四个。我深受感动,要求入党,他说要15年,后来我一年就争取到了。”


    为了感谢党恩,陈训杨从进入部队第一天起,每逢战斗就奋勇当先,在淮海战役的大小战斗中,屡立战功。他随部队南征北战,不到半年行军六省区。先后参加解放大西南、成都会战等战役以及剿匪建政工作。1950年,他响应党的号召随部队入朝参战,先后参加了朝鲜西海岸反空降和抗登陆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,朝鲜停战后,他随部队驻守平康、铁原前线。7年多的战争生涯,陈训杨参加大小战役十余场,屡立战功。
   “你们一定要做到,立功不要骄傲,要再接再厉,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,另立新功!”1955年4月,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,陈训杨由国防部批准复员,离开部队时,部队首长杨得志这样叮嘱他们。
    朴实无华的话语,却成为陈训杨坚守初心、不改本色的共产党员人生信条。
    刚回到家乡,正值家乡组建初级互助社,村民们都踊跃上交家里的农具、耕牛,发展农业生产。陈训杨二话没说,拿出仅有的300元复员补贴,买回两头大水牛交到社里,剩下的钱则分发给贫苦的亲戚邻里。
    按照组织安排,陈训杨一开始被分配在高安县林业部门工作。后来,新中国发动了一场向大自然“宣战”、治理江河、兴修水利的声势浩大的“人民战争”。由于有部队战斗经验,陈训杨于1958年奉命调至上游水库任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。
    在修筑大坝期间,陈训杨依然以一名共产党员身份要求自己,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带着大家不分昼夜奋战。洲上村田南组今年74岁的村民滕朝九就是当年上游水库修筑者之一。时年13岁的他回忆说:“完全军事化管理,每天3点钟他就催我们起床,然后同我们一起劳动,饭菜都是送到工地上去的。他总是最早出门的,最晚收工的那个。”想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,滕朝九这样说:“修建水库会遇到很多难题,他与大家一起抡大锤、打炮眼、开山放炮,和大家一起手挖肩抬。他既当指挥员,又当战斗员。”


    无论酷暑炎炎,还是大雪纷飞,陈训杨都带领着群众坚守一线。在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,他带领的连队次次都获先进奖。
春去秋来,从1958至1960年,他辗转于高安水利工程建设一线,先后修建了碧山、樟树岭、九龙等水库、堤坝,并被县里评为“劳动模范”,多次受到表彰。
    因为专注于水利建设,他无法照顾家庭,以至于4个子女出生时均未在家;因为专注于水利建设,他把水库当成自己的孩子,以至于特意在每个子女名字中间都取了一个“坝”字:大儿子陈坝根、大女儿陈坝英、二女儿陈坝凤。
    1960年,水利工程结束后,组织上将他调到黄沙苗圃工作。陈训杨觉得自己是个“大老粗”,不适合这样的工作,便找到当时的县委、县政府领导,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,甘愿回到洲上老家,做个普通农民。
    回到家乡后,他不贪权恋钱,也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混日子,而是带领乡亲们搞建设。为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,不管是植树造林,还是果园开发、河道清淤,他都事事在先。
    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时间到了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。文革”期间,即使遭受迫害,他仍然把党费如数地交给儿子,由儿子替他交给党组织。
    洲上村村委会老主任陈普生说,“文革”期间,陈老因曾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壮丁被错误地打成“历史反革命”,被关牛棚、戴高帽,写检讨、受批斗,妻子丢工作,儿子升学被拒……即使遭受了如此“待遇”,他都没有向组织透露自己是战斗英雄,荣立过赫赫战功,以至于在一次批斗大会上,时任祥符人民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范仲川向批斗他的喧嚣人群大喊:“你们谁敢动他,他可是荣立过一等功的战斗英雄,你们岂能如此待他……”
    听着身边人述说着过往历史,老英雄静静地坐在椅子上,安详肃穆,嘴里不断重复着:“相比于牺牲的战友,我活着已经很幸福了,这些苦难又算什么呢?”
   


不忘初心 牢记使命

   在1950年云南剿匪途中,陈训杨老人的左眼被土匪射伤,后经抢救治疗才无大碍。1993年,年过七旬的他,左眼球旧伤复发进行了手术摘除,用去医药费630多元。镇民政所知道后,让陈坝根找好住院发票向上报销,没想到却遭了父亲斥责:“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?还要向国家伸手?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?”为防止家人再打报销的主意,他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。
    从1949年7月入党至今,正好时隔70年。70年岁月,改变的,是老人的容颜;未曾改变的,却是老人对党的无比忠诚与热爱。老人生活简朴,外衣的袖口磨掉了,可他从不忘记在胸前别上一枚毛主席纪念章。久而久之,儿媳妇完全知晓了老人家的心意,每次把衣服洗干净后,她都会好好地把纪念章别上。
   “爷爷非常疼我,对我从来都是好脾气,自我懂事起,他就没骂过我,但有件事他却对我大发脾气。”孙子陈传球说,“去年7月1日,村委会组织党员上党课,过组织生活。由于天气不好,我担心爷爷年纪大行动不便,就没通知他。他知道后,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。”
    陈传球说:“这几天,爷爷跟我聊了很多故事,他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去学习文化,没有去北京见毛主席。”在陈训杨的耳濡目染下,儿子和孙子都延续了他身上的红色基因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陈普生说,几十年来,每次开党员大会,陈训杨都早早到达会场,从不无故缺席。现在,更是出现了祖孙三代一同上党课的情景。
    当记者问,怎样才算得上一名好党员?老人回答得很干脆:“一辈子忠于党、不怕牺牲;放到如今,就是一心跟着党走,做任何事都吃得起亏,对得起自己的信仰。”


    2006年,陈训杨儿子陈坝根一家为助推村里的经济发展,在村里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。后来由于环保问题,需要关停养猪场。当时,陈坝根心存侥幸地找父亲商量,能否拖到冬季猪肉价格上涨的时候再关。陈训杨坚决不同意,他训斥儿子:“我们三代都是党员,拆这个猪场应该带头,还要拖后腿,这你好意思吗?”就这样,他们第一时间拆除了养猪场,一家人也无怨无悔。
    一朝戎装穿在身,终身流淌军人血,陈训杨老人默默地用一生,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忠诚和初心,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使命和担当。

来源:宜春发布、中国军网
 

Copyright © 2010-2025 www.jxyc54.cn All Rights Reserved
版权所有:共青团江西省宜春市委 信产部备案编号:赣ICP备19014165号
网页访问最佳分辨率:1024*768 建议使用IE8.0以上浏览器